典故山西:晋祠之傅山云陶洞

2020-08-28 09:59:54 来源:今日头条

  铮铮骨气留晋祠,云陶洞前怀傅山

  游晋祠时,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傅山。在圣母殿右侧的那苍虬的周柏上,有他题书的“晋源之柏第一章”,在难老泉的小亭内,有他所书“难老”竖匾。字体骨架刚毅,笔力挺拔,有不可傲视之气。还有那25方刻着他的诗文的石碑,那是他的学生段辛尽两年的时间,在康熙23年完成的。釜山,这位应正正的学者和爱国志士,与晋祠结下了不解之缘,沿着周柏北侧的石阶而上,在朝阳洞北边的云陶洞,那曾是傅山先生隐居之处。云陶洞为一片天然石洞,洞深约10米,洞北向内有浅洞,旁筑卧榻,洞南向悬怪石一块,上有傅山书写的“云陶”二字。

  傅山(公元1606年--公元1684年)字青主,号石道人,朱衣道人,是山西引以为傲得清初太原两大名人之一,明末清初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齐名的著名思想家,学者和爱国志士。他的一生做过三件曾经轰动一时的大事。一是明末他在三立书院求学时,联合同学百余人。带头徒步入京,为被诬陷的山西提学使袁继咸鸣冤请愿,表情现了他的强烈正义感。二是明亡后,出家当道士,在“朱衣道人案中”,绝食以示抗议。三是晚年时期,抵制清廷的所谓“博学鸿词科”。虽被迫用担架抬到了北京,但据不应试,表现出他对明朝的民族气节。正是傅山高贵的品质,尽管他在诗文书画医等方面的造诣极深,但是还有百姓评价他是:“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傅山以高度的褒奖。

  在封建社会里,很难有一个像傅山这样以他的学识和为人联系的这样紧密,表现出始终如一,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因为篇幅所献,仅举两件事例,以帮助大家了解太原人傅山。

  傅山的画在明末清初时已经很有名气,但是明亡了之后,他已经无心画应酬之作,有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求他画一幅他最擅长的“墨竹”,碍于情面,傅山答应了,但特意告诉朋友,届时一定不可来打扰,任何人也不可以从旁边观看。

  几天之后,在一个中秋的夜晚,皓月当空,天气爽朗,朋友在庭院里备下了一桌丰盛的酒菜,派人把傅山请来,傅山来后,先喝了阵酒,到三分醉意时,便叫任何人都退下,他要开始做画了,佣人都急忙走开了,他的朋友因为好奇,悄悄的躲在树荫下,想看看傅山究竟怎样作画的,一会,只见傅山走到早已准备好纸张笔墨的画桌前,提笔就往纸上乱画一阵,然后好像在想什么,站在那里痴痴的发呆,突然,他似乎发了疯,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围着画桌跑。朋友看到这里,很是不解,大吃一惊,急忙跳出来,拦腰抱住了傅山,傅山回头一看,顿时气得直跺脚,将画揉成一团扔掉了,气冲冲的不辞而别。

  傅山走后,他的朋友将他的扔在地上的废画拾起来看,只见智商只有大如锅口的浓墨一团通过这团墨,我们似乎看到了一颗破碎的心,以及福山对当时社会的想法。

  另一件就是太原人经常提起的,傅山发明了“头脑”的故事。

  明朝灭亡了之后,傅山满怀悲愤,隐居故里,精研医道。后来,为母亲治病,他用黄芪,良姜,羊肉,藕根,长山药酒糟加上咸韭菜等八样东西,按照比例配置成了滋补的食品,名曰八珍汤。其母食后果然恢复了健康,后来“八珍汤”便流传开了,傅山为了提高民族的体力,,便将八珍汤的配方传授了一家饭馆经营。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买头脑,起到了“早起、散步、滋养”的三种作用。至今,每到农历白露至立春期间,就是头脑的上市季节,太原大多数清真饭店都有经营,也怀念这位太原人傅山。

编辑:凌紫涵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