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2016-05-25 17:31:42 来源:

    


      从太原出发,沿大运高速公路一路北行。从忻州下高速路后,向着五台山方向行驶近1个小时,我们便来到了西河头村,地道战遗址就坐落在村头最显赫的位置。远远望去,馆长樊俊彪已站在门口等待着。

  车子刚停稳,樊馆长的讲解便开始了。“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三大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之一,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人民防空教育基地和校外综合体验教育实践基地。自1964年开放以来,已接待了 94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万人次的参观,现已成为华北地区极具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从1942年开始挖掘地道,一开始只能藏人,不能作战。后来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为比较复杂的隐蔽地道并逐步完善……”

 

  通过樊俊彪的讲述,记者初步了解了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的由来。要想彻底了解地道战,必须走入地道,亲身体验一回。在樊馆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地道入口——一间普通民房的一个土炕。

  对于地道战,我们的印象都停留在电影中:地道里通行无阻,来去自如,采光通风条件都非常好。但当你真正进入地道时,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惬意:阴冷潮湿的地道最高处也仅一米多高,几乎全程都需要猫着腰行进,宽度也仅容一人通过,虽然作战室、指挥所等一应俱全,但条件之简陋远非电影中描述的那样,而七迂八回的构造更仿若一座地下迷宫,稍不留神,很容易迷路甚至走入陷阱。

  进入地道,我们借助手电的余光看到,在地下4米多深,一人多高,宽不足1米,1000多米长的地道里,有出入口、出击口、卡口、翻口、“迷魂阵”、迂回枪眼、暗枪眼、陷阱、翻板、地堡及高房工事等装置设施,能防水、防烟、防毒。地道的密室里,甚至还可以开几百人的“圆桌会议”!据樊俊彪介绍,现在这个密室成了附近中小学生进行入队、入团、成人仪式甚至小组活动的一个场所。为了方便游人参观,地道里每隔十几米就设置一盏灯。“整个地道全长5公里,三条大干线由东向西,五十多条支线纵横交错。目前,对游人开放的地道只是南线地下一层长约1000多米的一段。原来地道的内墙都是土墙,为了游客安全着想,开放的这一段,已经用砖木加固,外层再用土抹,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风貌。”

  据樊俊彪介绍,地道结构分为三层,上层有出入口,出击口,上下翻口、卡口、陷阱、翻板、迷魂阵、暗枪眼、地堡、水井、厨房等,地道与高房工事、祠堂、庙宁、碾盘、矮墙等相互联通,地道口以锅台、牲口槽、神像、夹壁墙等作掩护中层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蓄室等最下层是武器库、机要室等。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地道的出口。出乎意料的是,出口竟是村中的一个观音堂。掀开观音堂前的跪垫,便是整个地道的出口,当年的民兵们就是这样出入这座“地下城堡”的。“西河头的地道遍布全村,在村子每家每户的地下几乎都有地道,出入口设置在非常巧妙的地方,比如说炕洞出口、锅台出口、夹壁墙出口、水瓮底下、牲口槽里,现在保存的基本完好,我们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敬佩。”

编辑:刘丽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