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头:地道战的由来
参观完地道后,记者有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要选择在西河头这个地方挖地道?如此浩大的工程,当年又是如何完成的……“由于西河头村处于五台山抗日根据地的西线前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抵御智村、忻县、太原之西面之敌进犯定襄城东解放区的重要屏障和门户。1940年,百团大战告捷后,惨败的日寇向晋察冀边区军民实行了野蛮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内的日寇也对西河头、炭窑沟、藏孤台等 13个村庄进行了洗劫。为了躲避日寇的烧杀抢掠,抗日军民遵照毛主席‘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积极防御思想,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据统计,从1942年开始至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定襄全县150多个村庄,就有80多个村庄挖了地道。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生动地记录了晋北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光辉业绩。”
       据樊俊彪馆长介绍,1942年的时候,在当地民兵组织的带领下,40天就完成了这么浩大的一个地下城堡。而起初的地道也主要是为了藏人,只有简单的地洞,没有作战的功能。到了1946年,地道功能才逐渐完善,形成了规模。“挖地道需要很多人,大家都是义务工。500多民兵、老百姓、村干部,不分昼夜足足挖了40天,才将原先分散的地道贯通。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样,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些则利用牲口槽、炕面、锅台、风箱、井口等,为了保密,这些出入口都设在民兵、干部、积极分子的家中,普通老百姓很少知道。”樊俊彪说,人们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地面上修建了地堡,还利用小庙、碾子墙角等地形、地物,修筑了一些工事。地道和地面工事相配合,各种火力相交,构成了密集的火力网。“不同于河北冉庄从路面往下挖,然后再盖顶的办法,西河头的地道通常都是从两边开始掏着挖,地道的干线都在房屋的墙根下,沿着墙根每隔几米挖一个竖井,村干部组织乡亲们用细绳把筐子吊在辘轳上,通过竖井往上吊土。吊上来的土,撒在路上垫路,地道挖成后,竖井的口子也要封上,用土坯垒好,这样敌人就看不出来了。”“整个地道集中运用了当地人民对敌斗争的经验,地道内既有保障安全的各种生活设施,又有便于作战的各种战斗之事,可防火、防烟、防毒,一旦敌人发现并破坏了上层地道,我方仍然可以依托二三层地道坚持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西河头人民和定襄武工队依托地道,与敌开展地道战,缴获各种武器400余件,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樊俊彪说,西河头地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基本发挥的是保护当地老百姓的作用,其战争作用更多地体现在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西河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是在1948年2月17日,当时敌人是国民党 39、40师两个师,仅西河头一村就来了2000余敌人,把西河头包围得水泄不通,在我们县武工队队长高富章和指导员郭玉楼的带领下,有30余个武工队队员以及20多个西河头的民兵,也就是50多人,在地下与地上的2000余敌人周旋了一天两夜,这次战役击伤了敌人的师长,击毙了一名独立营长,打死打伤敌人200余人,而我民兵无一伤亡,这是我西河头村规模最大的地道战。”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在战争时期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址,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我们衷心希望西河头地道战遗址有一天也能像冉庄和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一样,真正体现出它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价值与作用。
编辑:刘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