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华经》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我们刚刚分享完《楞严经》,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分享《法华经》。
《法华经》,全称是《妙法莲华经》。从经题字面理解,就是如莲花般微妙的经典。莲花是佛法的象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正如大菩萨的功德:在五浊恶世中救度众生,却不为五浊恶世所染。花果同现,成无上正等正觉。
这部经是大乘佛教早期经典。应该在三国前就流传到我国。在我国共有三个译本,最有名的,当属鸠摩罗什的这个译本。我们也是根据鸠摩罗什的译本而讲解的。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大翻译家,也是是大乘空宗的代表人物。我们都熟悉的《金刚经》等很多注明经典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
法华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首先,《法华经》主张三乘归一乘。所谓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三乘都是方便说,最终要归不生不灭的佛乘。这是万法的真相。
第二,一切众生都当成佛。如譬喻品中说:“闻一切众生,皆当成佛。”
第三,观世音的信仰渊源。大乘佛教特别崇尚观世音信仰。这个源头应该来自《法华经》。法华经中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在很多寺院都有单行本,发行量极大。
由于《法华经》的巨大影响,到了隋唐一个新的佛教派别天台宗诞生了,天台宗甚至又叫法华宗。由隋朝智觊(538—597年)创立。智觊认为大乘佛教《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经。是用美丽纯洁的莲花来比喻这部佛经的美妙。《法华经》认为人人都具有佛的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如果通过修行,克服各种贪欲,转迷为悟,人人都可以觉悟成佛。这是大乘佛教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把小乘佛教所追求的修行到阿罗汉的最高理想提升到成佛的境界。
后秦沙门僧睿在《法华经》的后记中写到:
“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
以华为名者。照其本也。称芬陀利者。美其盛也。
所兴既玄。其旨甚婉。自非达识传之。罕有得其门者。
夫百卉药木之英。物实之本也。八万四千法藏者。
道果之原也。故以喻焉。诸华之中。莲华最胜。”
道出了《法华经》的精髓:“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华,就是花。花是一切植物的精华所在,《法华经》自然是一切经的根本所在,一乘法自然是一切法的根本所在。
《法华经》诞生的年代在公元前后。我们稍微了解一点佛教史的,都是知道这个年代正式大乘佛法逐步兴盛的阶段,“回小向大”自然是《法华经》的一个主题,也就是不要执着于自我解脱的小乘法,而是要修习更加圆融的大乘法。
《法华经》中提到,佛将三界譬喻为火宅,将三乘喻为“羊、鹿、牛三车”,将一佛乘喻为“大白牛车”,父亲见儿子们在失火的房间中玩耍,直呼姓名他们不理会,只能“欺骗”他们外面有好玩的“羊、鹿、牛三车”,吸引子女们逃出火宅。结果子女向父亲索要羊鹿牛车。父亲说我给你们每人一个大白牛车,比羊鹿牛车更好。父亲,就是佛,子女就是众生;火宅就是烦恼的世间;羊车、鹿车、牛车,就是小乘的声闻、缘觉法以及菩萨法。“大白牛车”就是不二法,一乘法。显示“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及“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深义。
天台宗的代表人物智顗大师(538-597)就借鉴《法华经》的精髓而提出:“三谛圆融”及“一念三千”的思想。真谛、假谛和中谛。三谛为一,三千大千世界,皆在一念。这理念跟“法华经”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思想都是相通的。所以天台宗又叫“法华宗”。
编辑:刘寰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