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的天人实相和如来道种,打开你的佛知见

2017-12-09 19:21:02 来源: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楞严经》《华严经》和《法华经》,“开悟的楞严,实相的华严,成佛的法华”。天台宗有“五时判教”说,依照佛说法的时间顺序,分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法华经》属于佛将入灭时最后的说法。


佛说《法华经》:“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明代蕅益智旭大师又说:“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法华之重,由此可见。

但是法华难读,这难读却不是来自唯识学、因明学那样的概念晦涩、逻辑严密、义理精深,而是其言说方式不是正面的。网上有人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末学愚痴,每次读《法华经》都会觉得烦恼,读来读去都是讲本经如何殊胜,诸佛如何宣说,功德如何不可思议,至于本经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我竟没有找到。”有这种感受的人其实非常多,很多人读过去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而既然历代高僧大德都高度推崇法华,已经说明其精深超妙,也说明其精义是隐而不发、秘而不显的。法华中记载了一个从未在其他经书中出现的现象:佛说法华时,五千弟子退席。原因则正是佛所说的“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对此有位网友的解释很有意思:《法华经》说的全是一乘佛法,不再讲罗汉菩萨境界,而直接说佛事,所以那些弟子受不了。

那么法华的精义究竟是什么?目前主流的说法是将法华主旨归结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回小向大”,也就是开除权宜方便而直显究竟真实,会通声闻乘、缘觉乘之小、中乘与菩萨乘之大乘于一佛乘,共同从自觉或觉他的小转向觉行圆满的成佛之大。那么这究竟真实是什么?一佛乘的一又指向何?怎样才是成佛之大?

解答了这三个问题,法华的主旨和精义就算把握到了。

《法华经》的天地实相

这先要从《法华经》的经名说起。《法华经》全名《妙法莲华经》,何为妙法?前人有个总结最为周备:含一切法,泯一切相。能如此,更简洁的概括则是佛家那两个意味不尽的字:如是。


《法华经》序品之后的方便品,提出的正是“十如是”,佛称为诸佛所了知的诸法实相。民国大德宣化上人说:“《法华经》的要义,也就在‘十如是’这个地方。”

何为如是?如如本来。何谓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相”为外在之相,“性”为内在之性“体”为所循之本,“力”为所成之用“作”为生起运作,“因”“缘”为万法的因缘和合,“果”“报”为所成之果和所承之报“本末究竟等”就是这个完整而环环相扣的过程和链条,以及其中诸法平等不二。

所谓实相,说的就是这是天地万物包括人存在和变化的真实全部冠以如是二字,则是直指其本来面目,并要我们如实看到、觉察和体认。

十如是看上去寻常,却暗藏着大不寻常处。首先是内外一如——性和体是内,相和力是外。再是动静一如——性相体力是理之静,因缘果报是象之动。最后是天人一如——完全讲的是天地万物又完全是讲人,完全讲的是道又完全是讲心,此处点出来了就是很明显的,诸位可自行体会。所有这些,归于《法华经》中的一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由此而成空、假、中三观。

“十如是”是对应“十法界”而提出的。十法界为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的四圣法界,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六凡法界。抛开其中的宗教神话色彩,这十法界说的未尝不是人的十种心境和处境,由高到低。

但这不是说十如是和十法界是一一对应的,而是讲每一法界中都有十如是,十法界彼此之间也是相互含摄的,合之就是百界千如,乘以三世间而为三千,为我们构建的是一个无量世间的完整全貌。这告诉我们,世间万物之间真正的差别不是平行的,而是层次上的,彼此是含摄交融的关系,判别这种差别的依据则是在十如是上的通达和明觉程度。其中既有境界,也有修行的依凭、旨归和次第。


而这些,就是我所领会的法华精义中的究竟真实,以及一佛乘的全体面貌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二十四个字:空性为体,缘起为法相涉相融,万法归一如是运行,无量化生。

而一佛乘的“一”,却不只是归一、一体之义,还包含法华精义中另一个重要的东西。所谓法华精义,无非就是究竟真实与这个东西,究竟真实只是这个东西开展的大背景,堪称如来之种。

《法华经》的经眼

这便要说“妙法莲华”的“莲华”之意。

莲华为莲花,莲花则是佛教的象征。为何莲花能够成为象征?不仅因为有佛法的出泥不染、纯洁清净、藏而不露之意,更因为莲花是“花果同时”。莲花之奇就在于有花就有果,莲花则是为养莲子,花开莲现、花落莲成。所以象征的正是“因果同时”。


因果同时,正是那个可称如来之种的东西,正是一佛乘的那个内在之一,有人称其为《法华经》经眼,深藏大玄妙。

《法华经》的一大根本旨归,以及像五千弟子退席那样与其他经书的大不同之处,是“人人皆会成佛”的主张。经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就是佛为诸多人等授记未来成佛。授记在佛家是至为庄严的一件事情,那意味着未来是必定会作佛的,《金刚经》中记载佛陀自己就是在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

而在法华会上得佛授记的有哪些人呢?有五名上根和中根弟子,有三千二百根器不足的声闻弟子,有六千作为女人的比丘尼,有伤佛杀罗汉的大恶人提婆达多……直至对今世后世闻法随喜的众生的普记。八岁就即身成佛的龙女,更是惊世骇俗。要知道,在佛教传统中,声闻、恶人和女人都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佛为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人授记,以及最后的普记,都明确指向人人未来皆会作佛。

那么人人皆会成佛的道理又在哪里呢?《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便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知见”。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什么呢?众生皆具佛知见。

如前面说十如是时所说,万法都是含摄交融在一起的,每一法都通达于全体,就看能不能彻底明觉至此,而使觉知充分连通回全体和大道。佛与众生的差别也只在明觉通连的程度,却都是有的,根本上更无两样。这就是人人皆具足佛知见的本义,以及成佛的可能性所在。不能理解于此,多是把人与全体割裂了,以为人与人之间是割裂孤立的存在。

那么又该如何做到呢?这就该“因果同时”登场了。众生皆具足佛知见,众生未来皆会作佛,但中间的路却有长短曲直之分,要受的磨难却有多寡大小之别。是什么决定了这长短曲直多寡大小呢?便是对因果同时的参悟修证程度。

《法华经》的如来道种

何为因果同时?

有因就有果,有作就有报,种下什么就报回什么,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大家理所当然地以为因与果之间是有时间过程的,这过程甚至会很长。而真实却是因果同时。但这是佛所说更加“难信难解”处,那大概是实证万法实相、出离时空限制而入不生不灭处后,才能通透了然和真正体会到的东西。在此之前,就只能从道理、心理和物理三个层面勉强说一说。

先从道理层面说。

所谓的因果同时,并不是摆脱了时间,而是说因你种下了,果就是必然要到来的。这就好像你一旦在因上有了实像,果上的虚像就立即会在时空深处呈现和锁定,剩下的不过就是等待也实下来。要说出入,也只会是因为万法因缘交织、相互化合,最后的果与最初的因可能不会看上去直接对应,却必定含蕴而不少。

那么既然一定会来,和已经来了又有什么本质区别?既然早晚会发生,和已经发生了又有什么根本不同?那些侥幸和自我安慰,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这里和通常对因果的看法只是一转念的事,但太多人却转不过来或不去转。因为“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从来不关注因于是一再造作,只能是使那个果之虚像的阴影越来越大越重菩萨则是能全观、统摄因果的,这才知道在因上下工夫,果不过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再从心理层面说。

1930年瑞士潜意识心理学大师荣格提出“共时性原则”,也称同时性原理,正好可以作为因果同时的心理学说明。这个原理是用来解释梦与现实的一致、各种心灵感应、各类预感等超心理现象的,荣格以为这些现象的普遍性很大程度上是反概率的,所以应该存在某种非因果性的关联。至于这关联是什么,他没有说明。

这“非因果”的解释却是不准确的,因为既然有关联就一定是有因,有这感应之因才有了那感应之果,只不过可能不是线性因果。即使不知道这因是什么——那可能是一种深层的联系,与果有着共时性和同步性却是显明而确实的。所以更准确的解释,正是因果同时。

那么心理既然具备这样的因果同时性,再结合吸引力法则——你的心念是怎样的、就会吸引相应的东西和事情,会产生什么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

最后从物理层面说。

我在《高维时空下的佛道终极真相,所有人的生命意义都要重估》一文中详细说过,按照相对论和当今最前沿物理学的超弦理论中的多维时空理论,时间和空间中的任意两点,都是可以通过时空弯曲而任意抵达的。任何时空点上所面临的无数可能性其实也都发生了,而发散延展出无数的时空线来,这些线上的任意两点,也都可以通过弯曲任意抵达。这样一来,对于卷曲的高维时空来说,线性演进的我们的时空就是一种低维投射的幻象,真相则是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并有着无缝的连接。

既然时空是一种幻象,既然一切都是无缝连接的,那么当下一因不就是当下立即一果吗?不就是彻彻底底的因果同时吗?高维时空还是未经证实的理论,但揭示的这种模式却是可信的,想想实证实相的佛教大师们每每说到的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涅槃寂静,那其实就是对类似境界的描述。

那么既然因果同时,既然因必伴果甚至就在当下完成,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关照于当下一念呢?当下一念不净,那就是无间地狱种当下一念清净,那正是西方净土种。

开佛之见、悟佛之见、入佛之见,门径全在这里。成佛之路是长短曲直,要经受的磨难是多寡大小,也全取决于这里。

结语

综上,文章开始提出的关乎法华旨归的三个问题,答案便是:究竟真实便是十如是主宰的无量法界,一佛乘的一便是因果同时的道种和万法归一的实相,成佛之大就是证得因果同时、证入无量如是。

人人皆会作佛。所以《法华经》中有个“常不轻菩萨品”,讲了一位名号常不轻的菩萨,对谁都不轻慢,为什么呢?“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如上所说,这是源于多么深远的觉知明悟,交付出来却是最为平实质朴的世间法:谦卑,敬畏,恭敬。

这便是一佛乘法华精义的最后一层:凡圣为一,妙谛俗谛为一,世间出世间为一。

编辑:刘丽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