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一|经中开篇 赞叹大阿罗汉之德

2020-12-09 15:30:36 来源:网络整理

  早就想把 《楞严经》细细地读一遍,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对于修行者而言,《楞严经》是一部必读的宝典。

  即使有人对于修行没有什么兴趣,《楞严经》也是非常值得读一读,因为作为一部探源宇宙人生真理的经典,读之可以开阔眼界。此外,爱好国学的人,如果想知道唐宋的诗词为什么那么美,那么有生命力,最好也读一读此经,因为那时候的士大夫阶层几乎都读《楞严经》,王安石甚至把自己作的《楞严经》注解当作女儿的嫁妆,足以见得楞严观照世界的方式对当时人的影响之广。

  这里读《楞严经》,依然采取边读边聊的方式,这里面有故事、有逻辑推理、有六道猎奇,等等,希望读得没有那么枯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祁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楞严经》一开首,依然是“如是我闻”四个字。关于这四个字,在解读《金刚经》的时候,已经详细地说明了,这里就不再解释。说起《金刚经》,就不由得想起该经的特有句式,用在这里倒是恰恰好。“所谓如是我闻,即非如是我闻,是名如是我闻。”这句话是提醒我们,读《楞严经》时,也不要生出楞严的法相。

  楞严故事发生的时候,佛陀正在室罗筏城的祁桓精舍,也就是《金刚经》里讲的舍卫国祁树给孤独园。当时的室罗筏城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物产丰富、人民众多,盛行修行,是很好的传道地。

  和佛陀在一起的,还有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它们分别是佛陀在鹿野苑度的五人,迦叶三兄弟的一千人,舍利弗和目犍连一百人,耶舍兄弟的五十人。这些都是佛陀的常随众。有的佛经中也会省略地写成一千二百五十人。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无漏的大阿罗汉。他们都是住在佛法上,依照佛法来修持的佛弟子。他们的觉悟善妙,超出了三界诸有为相,其成就的威仪能令十方国土皆生恭敬钦养之心。

  这里要注意的是,“无漏”是有很多层次的。比如说,初果罗汉不会漏到三恶道去,三果罗汉不会漏到人道去。而大阿罗汉是指四果罗汉,他们已经超出三界,所以不会再漏到六道轮回里去了。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他们能依从佛陀的教导运转佛法之轮,他们智慧之高妙堪受佛陀的遗嘱,代佛教化众生。这是赞叹大阿罗汉的慧德。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他们能严格、清净地守持戒律,弘扬戒律,堪为三界的典范。这里的“毗尼”,是梵语音译,又译作“毗奈耶”。汉语翻译为灭,或者律,或者调伏。如果以“调伏”翻译,则可理解为:他们不仅能严净地调伏自身烦恼,也能向众生弘传调伏烦恼之法,他们是人天师表,能做三界的典范。这是赞叹大阿罗汉的戒德。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他们应化之身无量,能度众生,脱离生死苦海。关于应身,一般的解释是为了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度,就现什么身。这里取这种解释。这是赞叹大阿罗汉的慈德。

  关于应身,还可以多聊几句。所谓感应,就是有什么样的感,就有什么样的应,站在凡夫的层面,也是可以体会应身这个名相的。比如说,听到有人说自己坏话,马上现愤怒相,可视为愤怒应身;听到有人表扬自己,马上现高兴相,可视为高兴应身。凡夫的这种应身,都是烦恼应身,不清净。

  此外,关于“应身无量”还有一种解法。如果一个人果然深信不疑,十方法界万法万相是应自己一念而产生的,那么此人当下即是“应身无量”,万法万相皆是其念头的应化身。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这里的“未来”指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他们能救拔陷于烦恼泥沼中的众生,济渡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超越各种凡尘之身心苦累。这是赞叹各大阿罗汉的悲德。

编辑:凌紫涵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