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楞严经》之盲人提灯与心性光明(二十二)

2020-10-26 16:41:30 来源:网易新闻

  深研《经典》文句,领悟佛法精髓

  上文我们提到《楞严经》中最著名的两句话: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这两句话,也是最难解的,它关乎佛法的精髓:万法与佛性的关系。即心与性的关系,更具体到人与佛性的关系。

  历来解读《楞严经》的学者,多从文字本身加以肢解、剖析,很少从世相上,引相入理,以理显相,来领悟佛陀,这两句开示的深意。

  因此,对这两句话,我们先不解释、翻译,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加以导引,最后自然领悟其含义。

  (一)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宗讲"花开见佛,悟无生"。

  到底什么是心,什么是性?心和性两者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明"心,却不说"见"心?

  为什么说"见"性成佛,却不说"明”性成佛呢?

  以上四个疑问,要经常思考。其用词蕴含深义!

  首先,心和性若单独出现时,往往心就是性,性就是心,例如,巜楞严经》中七处征心,这里的心,就是性,即佛性(自性);若心和性同时出现时,往往心不是性,性也不是心,心和性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有形可见,一个是无形无相,不可见闻觉知,却又不是断灭。

  当然,说到究竟处,心和性本为一体,密不可分,这是后话,今不作探讨。

  今天,我们就从心和性两者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什么是心,什么是性。

  心,我们每天都"见",一切山河大地,风雨雷电,鸟兽虫鱼,统统都是心,都是心的显相。佛经里的心,不是指肉团心,它有更广泛的内涵。正所谓佛经中说的:三界唯心。心犹如一部造物的机器:

  心动则万相纷争,心静则万相沉寂。

  既然,万相皆是心,故心皆"可见",但我们众生日用而不知,皆"不明”心,换句话说,众生皆不知万相背后还有一个主宰,这个主宰之王,就是佛性。

  因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

  心,有形有相,变化无常,故虚妄不实。

  性,无形无相,恒常不灭,故真实不虚。

  有形的心相被无形的佛性主宰,生灭的心依止不生灭的佛性为根。

  心是相,性为根;心是用,性为体。

  明白心背后的主宰,就是见性,即所谓的"明心见性"。性就是佛性,所以说,"见性成佛"。

  性,寂照常明,故不需要"明",当你离开万相,明白万相(心)背后的主宰,性自然显"见"。

  明心,就是从事相入手,返观寻根,即反闻闻自性。明心偏重于理悟,可顿悟。

  见性到成佛,偏重于事修,需要长期的修证,只能渐修。

  因此,明心就如同,学开车的学员,初步明白了驾车的理论,而见性成佛,就必须不断的亲身体验、实践,车的功用才能发挥出来。

  明白以上的关系,请读者自参,净宗讲的"花开见佛,悟无生”到底是何意?

  从以上对"心和性”的解读,你要联想到前面那两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其中七个"见",分别指什么?何者为心相(妄见)?何者为佛性(真见)?

编辑:凌紫涵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