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来历
本经系如来成道后之第二个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故称'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故亦称初顿华严。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本经玄旨,直至我国华严宗成立,才充分发扬其真谛奥义。
华严菩萨华严三圣
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华严三圣(一)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二)普贤菩萨,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三)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转之则右为智,左为理时,显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罗。
梵本·释论
关于本经之梵本,自古以来即有诸种异说,据法藏之《华严经传记》卷一载,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本经有上、中、下三本,其上本与中本之颂数品数浩大,非凡力所能受持,故隐而不传;至于所传之下本,即是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之华严经。其后,世亲菩萨作《十地经论》以释十地品,金刚军、坚慧等论师亦造有十地品之释论。又《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将本经分为恒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等六本。《华严经旨归》、《华严经疏》卷三等则举出异说经、同说经、普眼经、上本经、中本经、下本经、略本经、主伴经、眷属经、圆满经等十种之别。另据大智度论卷一〇〇所载,不可思议解脱经(四十华严经)之梵本共有十万偈。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亦称,《华严经》仅有百千偈,故称百千经,百千即十万之意。
编辑:刘寰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