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发隐(一卷)
明 正相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发隐序
般若之为教也,广博充虚,周穷万物,种种法门该诠此也,种种行因该修此也,括十界依正之森罗,收色心之二字,开无量方便之多途,照五蕴之一空,荡人心之多执,遣六道之昏迷,曰境曰心俱融不异,是凡是圣咸共一如,正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岂可语言文字跂及者哉?昔日世尊升座,默然良久,文殊白众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此如来无说,海众无闻,斯乃真说般若之时也!奈何钝浅之流,更烦世尊摇唇鼓舌,无风起浪,观小大机,说渐顿教,由是开演五时之异,咸会一乘,设施九界之别,同臻佛界。然此经者,文最约而义最广,难尽其奥,说者染指而已。释其名,如人百体四肢,惟心最灵,故曰心经。又则般若是众生本有之灵心,向被五蕴覆积,多劫说此照见之方,开示悟入,意登彼岸,故曰心经。然此经者,自古及今,递代以来,注述甚多,或泛然而混融,或画蛇而添足,今之饶舌,多附臆说,是中既以人法各四,派分演义,名曰发隐,而于足上又添足焉,敢露一班,览者哂叱。
旹
崇祯八年岁在乙亥五月,下浣比丘正相体如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发隐
绳天台教后学比丘 正相 解
山家大师凡释经题,先立五重玄义: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夫如来说法,法必有名,名必显体,体显由宗,宗成有用,以判教相。有此五重,如网得纲,如衣得领,一经之旨,灼然在目。今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大乘因果为宗,度苦为用,熟酥为教相。
一释名者,而有通别,通者十二分教总名曰经,别则有七,或单、或复、或具足三而立名也。今经以单法为名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又云净慧。智慧者,以照了为义,通乎凡圣。净慧者,出缠为义,直照理故,此慧破诸妄念,称理圆极,无分而分,三种名别:一实相般若,所观理体是也;二观照般若,能观妙慧是也;三文字般若,即所诠显密句义是也。分而不分,唯是一体,用有三名,非三非一,而三而一,宛然有此二义,故不翻也。又般若者,果上证得极理甚深,不同因中轻薄,系尊重不翻也。波罗蜜多者,华言到彼岸,对此而言彼也。此般若圣凡一体,物我同根,弥满清净,本无彼此,即以清净心中,照而不寂,一念妄动而生人我,起乎烦恼,依烦恼而长生死,立生死为此岸,烦恼为中流,涅槃为彼岸。四教四门各论彼此,抱长迷而不觉、居众苦而自甘者,凡夫此岸也。解三空而自脱、修谛缘而取证者,声闻与缘觉也,虽脱分段,由居变易此岸而为尘沙界断,依智照理,分破无明,分证三德者,菩萨也,仍居变易岸头;至等觉已,仍曰到而未极,此通前三教而论彼此。若从圆教胜说,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此则无到而到,却而观之,生死涅槃俱为幻梦,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心者,即所辨之体也,而有三别:一曰肉团心,二曰缘虑心,三曰灵知心。肉团心者,父母血气所生,今现在五脏中者是,为二心之附托而已。缘虑心者,今对六尘境上,缘而分别者是。灵知心者,混千差而不滥,亘万古以长今,竖穷三际而无来无去,横遍十虚而无欠无余,在圣不增,处凡不减,为前二心之所混者为之,迷识此三心而不杂者为之悟,融二心为一体者为之证。凡夫认肉团心为心,尚迷缘虑而况灵知?外道以缘虑心为灵知、以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而不知外洎虚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心中之所现物。众生在湛湛灵知之中,枉受生灭之苦,如来在区区生灭之中,恒居涅槃。所以诠种种法门,莫非为此心也。经者,一代之总名,梵语修多罗,翻为契经,契理契机故也。又经者,训法训常,十界同轨之谓法,三世不易之谓常。又金口所宣之圣训,故云经。
二辨体者,即一经所诠之理体。经云:是诸法空相。空即无也,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三般若中实相般若是也。后之宗归极于此,用则起发于此,六度之源首,诸法之正印。故实相,此经之体也。
三明宗者,即观照之智为能到之因,究竟涅槃为所到之果,全性起修,宗即体家之宗,全修在性,体即宗家之体,行始为因,行终为果,行始则照蕴空为因,行终即究竟涅槃为果。故大乘因果,为此经之宗也。
四论用者,即文字般若。因文显理,因理发行,超二死,越中流,度一切苦厄,得究竟涅槃,皆由此经。所以度苦厄,为此经之力用也。
五判教相者,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而有五时之异,华严兼,阿含但,方等对,般若带,法华涅槃纯一无杂。今经属第四时,通具衍门三教,而正意在圆。题竟。
二释经文三初科段。
诸经常仪,三科分经,谓序、正、流通。今经文略义广,始不见序分,终不见流通。今欲解释,拟分三段,大约如遗教经之例也。
初序分。此经无通序,但有别序,或者通序在大部,译师略也。别序从观自在下至度一切苦厄,别序也。且贤首、孤山二疏之中,一云略标纲要,一云据行标起,其意均此。
二从舍利子色不异空至是无等等咒,是正宗。能除一切苦、咒尽为流通也。此经说处一云甚深秘藏中说,如圆觉之类也;一云王城鹫岭,若约大部般若当在鹫山。
二译师。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此七佛译经之师也。相传谓旃檀佛之化身,但未考的大师俗姓陈氏,颖川人,仲弓之后裔,生而知之,过目不忘,幼学儒典,壮讨竺坟,寻论一十七周,经历百有余载,贞观十九年松稍东向,法众迎归,敕命弘福寺翻译,具如传载。凡经五译:一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二奘师即此是也,三般若利言译名与奘师同,四法月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五施护译名佛说圣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今所释者俱照奘师译本,有二意故,何者?一奘师西竺去来途中以此经为濯障之资,二世间传持者俱依此本。彼国经历,具载本传,此不繁引。
三正释经文。初序分三,初出能修之人。
观自在菩萨,
此经家序,先能修之人。有因有果,有通有别。观自在者修因美号也,三智一心中发,三谛一心中照,在空不离假中,在假不别空中,在中双照空假,圆融无碍,俱非作意,故云自在,自在即真我,真我无我而无所不我,即是实相,故云自在,此释因也。又观世音者,观即能观之智,从实相体发中道智,以中道智照法界理,故云观音者,所观之境即十界之机,类音殊唱,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三十四圣容,非前非后,一时普现,如一月在天,影临万水,故云观世音,此释果号也。通者,凡修般若之人,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境观一如而无差忒,故云自在。别者菩萨,已修已证,遗龟鉴于像季,使后人当修当证,绳摸范于末世也。
二约所修法。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者,修行也。修是止善自利,行是行善化他。此示修证之法也。此般若非浅识凡夫乃至二乘人之所能解,谓之深。时者,机理契会之时也。若约教释者,般若有二共、不共之别也。此般若迭论浅深,前前为浅,后后为深,大意唯在圆教,彻法底源,圆修圆断圆证,故云深。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是也。
三示正修四:初照见,二五蕴,三皆空,四度苦厄。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者能照之智,见即所照之境,以四智照之:一道慧智,见道实性,破诸色相,开佛知见故;二道种智,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荡十法界,依正之色,示佛知见故;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切寂灭,离诸动相,悟佛知见故;四一切种智,知一相法,一相寂灭,平等无二,离差别相,入佛知见故。前前为粗,后后为细。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是智所照境。蕴以积聚为义,慧性空寂,五蕴聚积,使窄塞故。阴以覆盖为义,般若灵明,五阴覆盖,使昏迷故。色者依正二报凡可着眼谓之色,领色影响入心谓之受,逐一思念谓之想,欲生取着谓之行,分别妍媸谓之识。初阴属身,余四属心,合而观之,但有名色二字。佛为迷心重者,开心为四,受想行识也;迷色重者,开色为六,即六根也;色心俱迷者,开十八界。所以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
皆空者,即照见也。五蕴生起如水成冰,照见皆空如汤消冰,其冰消已,无别能消,惟是一水,故云皆空。
度一切苦厄者,一切众生为五蕴覆闭慧性,以昏扰扰相而为心性,匍匐三界,没二死海,枉受诸苦,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今观五蕴皆空,般若内熏,发本明耀,卓然烁破,生死涅槃,俱为幻梦,非到而到,非度而度,何苦厄之实有也?此经家叙,下正宗,正示照见之方法也。
二正宗分八:初召当机,二正示方规,三总例四蕴,四直显性空,五空无五蕴,六为钝根开色别照,七印证,八四咒牒结。
初召当机。
舍利子!
舍利,此云鹫子,即唐言。此华梵双举,即对告之人也。一云身子,以母身形得名;二云珠子,以母美目得名。此经正化菩萨,旁兼二乘,今身子众中智慧第一,呼而告之,正显深般若非智莫授,而况下凡也。
二正示方规四:初贴文,二约人,三约教,四三观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照见五蕴皆空之文也。法有四句,人有四种,根有利钝,智有浅深,障有厚薄,力不及处,阶级自分。色者,依正之幻色;空者,般若之性空。色是空之相,空谓相之性。相从性起,相得性融,故照之皆空也。
二约人三:初凡夫,二二乘,三菩萨。
色不异空者,照见凡夫五蕴皆空也。如来之法药,应众生之执,病迷于色者,示之以空味,于空者还以色破,使乎情尘尽荡,法执俱忘,般若真心于兹独露矣。且凡夫自有识神已来,执幻色为真体,不但迷真空,亦不识幻色,何者?执幻为真故,而示之曰色不异空,使观色空不异,与法相应,迷情自遣,度同居土分段生死之苦厄也。
空不异色者,照见二乘五蕴皆空也。然色不可着空,亦不可着体色明空,无色可弃,若厌色趣空,居然执为两楹,不知性具矣,而示之曰,空不异色,令观谛缘中,空色不异,法执销忘,与法相应,度有余土变易生死之苦厄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照见菩萨五蕴皆空也。前云不异空,今云即是空者,进趣真理,异乎凡夫,色空相即,异乎二乘,燠然本智,烁破群昏。苟非三观圆融,焉能即粗而妙,而示之曰色即是空,境即心也,空即是色,心即境也,色空互即,心境皆空,双忘人法,事尽理圆,度实报土变易生死之苦厄也?
三约教者,色不异空者,藏教析色明空,小乘中钝根声闻也。空不异色者,通教体色入空也。色即是空者,别教次第入中也。空即是色者,圆教双照真俗而入中也。
四约三观,色不异空者,从假入空也。空不异色者,从空出假也。后二相即,圆妙中道也。今经衍门,境智绝待,始终不二,三观一心,说有次第,对境修观,三一圆融,敌破小乘,及偏菩萨,使其心意通泰,入后法华也。
三总例四蕴。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四蕴属心,依前色蕴次第而生,凡有十六句,今云亦复如是而略之也。
四直显性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文明照见五蕴竟。今示皆空二字,故重告当机,言诸法空相者,所示真空实相也。诸法者,十界依正之法也。空相即无相,无生灭垢净增减等相,其体常住,故无生灭;其体虚融,故无垢净;其体周圆,故无增减。又则前五阴等乃般若之相,所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华,无非般若。又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是以不异而异而见诸法,异而不异世间相常。
五显空无蕴。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谓空无五蕴也。幻相既空,体性自显,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动一静,直露本真也。
六为钝根开色别照九,初六根。
无眼耳鼻舌身意,
照见六根皆空也。楞严经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今则称体而观,由性成修,因根显性,如冰是水,无非般若,故无六根。
二六尘。
无色声香味触法;
照见六尘皆空也。根尘递相涉入,为十二入,又名十二处,十处半属色,谓五根、五尘及法半分,一处半属心,谓意处全、法处一分是也。此尘元是澄湛海中粘湛发见等而起,今则称体而观,惟一般若,故无六尘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照见十八界皆空也。界者,种族义,又界别义,为色心俱迷者开十八也,本是一识,随根成异,前根尘既空,识亦成智,故无六识。此三科,照见凡夫五蕴皆空,承上色不异空之句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照见十二因缘皆空也。因缘者,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始从无无明至无老死,十二因缘生相,无明尽至无老死尽,十二因缘灭相,了此生灭之法,当体即是不生不灭,故云无也。
五四谛。
无苦集灭道;
照见四谛皆空也。苦则三相迁移,谓生异灭。集则四心流动,谓贪嗔痴等分。灭则灭有还无。道则对治易夺。苦集是世间因果,道灭是出世因果。此系藏教生灭四谛也。更有无生、无量,今就圆教无作四谛,结业即解脱,无苦可厌;尘劳本清净,无集可断;烦恼即菩提,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故云无也。此则照见二乘谛缘皆空,承上空不异色之句也。
六六度。
无智亦无得。
照见六度皆空也。六度以智为体,智度既空,五度亦空,故云无。又智者观智,三智圆融,为一切种智,得谓三谛,理体周遍,能所俱泯,故云无。承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句也。
七结前生后。
以无所得故。
以,由也。无所得三字,结前。故之一字,起后文也。前文言空,或言无,或言不,今无所得结之。
八修证人法。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菩提萨埵,梵语具称。今称菩萨者,略去提埵二字,华言大道成众生,自证般若,复以教人。故此在焉,斯能修人也。般若等,所依法也。菩萨冠于三教,巧拙不同,今就圆教而显。
九障除果圆。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此度一切苦厄也。若以有所得心为本修因,如穿破絮于荆棘中行,触处挂碍,以无所得心照圆融谛理,似清风游于大虚,纵横自在,无挂碍而成解脱德,无恐怖而成法身德,离颠倒梦想成般若德。三道非离而离,三德非证而证,一一无著,方离颠倒,故云究竟涅槃也。
七印证。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显此般若,不惟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修证之,十方三世诸佛莫不依之而修证。梵语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福慧圆极故言无上,拣偏小而不离偏小故云正等,三谛并照故云正觉。
八四咒牒结。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结上五蕴皆空之实效也。凡夫被五蕴系缚,如蚕自茧,不得其神,今称般若照见色不异空,心无挂碍,如鸟出笼,可谓神矣!故云是大神咒,获破恶益,对治悉檀也。大明咒者,结二乘五蕴皆空之实效也,二乘虽破见思,伏乎尘沙,出乎三界,由其无明全在,故如长夜,今称般若照见空不异色,无明将破,涅槃性天,稍有曙色,可谓明矣!故云是大明咒,获欢喜益,世界悉檀也。是无上咒者,结上通别二教菩萨五蕴皆空之实效也,菩萨所修色即是空等,望前为胜,故云无上,比圆为劣,所显三德殊胜,获生善益,为人悉檀也。无等等咒者,结六度皆空之实效也,等觉无明未尽,如十四夜月,菩萨涅槃证未圆极,今称般若,无明顿空,三德圆显,世出世间无物与等,故云无等而能出等与万物,故云是无等等咒,获入理益,第一义悉檀也。
三举周劝流通二初举用。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中道观智,照破三惑,即成三德,除九法界之苦,故将实语以订之。如来有五语,举三隐二,故云真实不虚。正谓:日可令冷,月可令暖,如来所说无有异也。欲令众生,诚信而入,真实而修,勿使疑惑也。又恐恶世弘经,魔强法弱,说咒护之,令前四种实效智慧,无所损减,是故说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五不翻中秘蜜不翻也。又咒者,祝也。如来祝愿一切众生,欲使人人契会,个个圆修,不使错误也。又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不相应者执以诃戮。般若之法亦复如是,相应者咸是菩提,不相应者即是魔外。又则前是显说般若,此是密说般若。显密两说者何?机有不同故,宜显则显说,宜密则密说,无非令他获益耳。且如显说中获益者,一向著文字语言名相不除,想心不绝,处于是非场中,何日了期?是谓不相应处。兹闻密说无所凑泊,离名字相,离言说相,言语道断,思虑寂灭,斯合般若无说无闻之旨。密说中获益者,如禅家单参一句无意味语,如银墙铁壁,使人顿断心路,拟议思量,如栗棘蓬,使人吞不得,如金刚圈,使人透不得。但如此参去,直待识穷疑尽,豁然如桶底脱落,所谓推门落桕不劳他力,到这里敲锣擂鼓共演真常,打户捶门,同归般若,方可随缘放旷,任意逍遥,与前明头入者各路,同居方得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发隐(终)
编辑:赵晏莹